寄宿制学校管理全面升级,不仅有免费营养早餐,还有最低生活补贴
附录1:布局调整的高潮推进时期部分地方政府发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文本
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辽政办发〔1999〕71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教育工作会议通知,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教委、省计委、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
我省已于90年代前期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一次调整,效果较好,但是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农村生源萎缩,微型学校、微型班级不断增多,教师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管理粗放、办学水准低,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和集中投资建设高标准、规范化学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我省城镇中小学的规模效益虽然较好,但是资源配置和生源负载不均衡。由于大规模的城区改造未给学校的建设和扩展预留空间,造成新城区学校学额猛增,形成大班额甚至超大班额;旧城区学校规模萎缩,形成小班额。同时,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点学校”“薄弱学校”在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群众的择校心理,也造成城区学校大班额、小班额并存,资源配置、生源负载不均衡,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基础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的进程。
“六三”或“五四”学制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分割为初中、小学两部分,这种资源结构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一贯性原则不相称。尤为迫切的是未来几年全省将面临初中入学高峰的压力。一方面,小学生源减少,教育资源相对宽松;另一方面,初中生源短期骤增,教育资源不足。从长远看,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是发展方向;从近期看,破除初中、小学资源分割的结构性制约,按九年一贯制配置教育资源,是缓解初中入学高峰压力的措施之一。
改革和发展中小学教育,必须对中小学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实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化的发展战略。
一、调整的原则
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目的,是通过重组、拓展等途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资源配置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因此,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
(1)长远考虑,统筹规划。要根据人口增长和流动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公共事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预期前景,科学规划学校布点,增强其在一定时期内适应生源波动的宽容度,保持定点的相对稳定。
(2)因地制宜,稳妥实施。要根据地域、地理、交通、人口密度、人民生活水平、教育普及程度等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采取不同的调整标准和模式,确保学生受教育机会均等,确保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
(3)注重规模优势,提高办学效益。学校规模、班级规模的确定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并遵循学校管理、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调整中要着重解决城镇大班额和农村微型学校、小班额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益、经济效益、质量效益。
(4)抓住调整机遇,推进中小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调整中要运用价值规律和借鉴市场运作机制,采取资源优化重组、资产有偿转让、资产置换等方式以及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分批分期建设标准化学校,改造薄弱学校,使学校上水平、上档次。要低成本推动教育资产扩张,严防资源流失。
二、实施调整的指导方案
1.农村中小学的调整
农村要利用乡(镇)、村行政区划调整的时机对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以试办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契机,带动撤点、合班、并校,使中小学布点相对集中,以达到资源配置集约化。
(1)一般规模的乡镇原则上办好一所初中,规模18班型、在校生800人以上。提倡乡(镇)初中与中心小学合并,试办九年一贯制学校。
(2)突破村办小学体制局限,根据人口、地理、交通条件划分学区,按学区布点设校。原则上以年招生生源不低于30人的范围规划学区,以有自身优势的学校作为定点校,规模达到6班型、在校生180人以上。中心小学应兼并周边邻近的村小学,达到12班型、在校生480人以上,形成规模优势。
(3)提倡乡(镇)、村购置“校车”或租用通勤车接送学生,扩大学区范围,使学校达到效益规模。各级政府应予鼓励,帮助解决先期投入的困难。
(4)建立初级小学、完全小学办学结构。村设初小,数村合设高小,实行高小并班。
(5)年招生生源不足20人的初小实行隔年招生,乡统筹规划隔招年份,防止高年段生源波动。
(6)农村少数民族中小学的调整原则上由县级政府统筹,根据本民族学额数量和分布,实行集中或联合办学。提倡办寄宿制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
2.城镇中小学的调整
城镇要根据城区改造和扩展规划,通过合并、改制、置换等途径带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改造。
(1)积极推进邻近初中、小学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据学区生源前景预测和学校基础条件,集中投资扩建、改造中小学,使之分批分期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2)以旧城区改造为契机,将学校建设纳入城区改造规划,在住宅小区新建、迁建九年一贯制学校。
(3)强弱联合,将同学段的薄弱学校并入强校,以强带弱,形成强校膨胀。
(4)易地新建处于市区黄金地段、扩建困难的学校,特别是高中。利用资产转让收益、地租差价、重组资产,低成本建设高标准学校。各级政府应在土地规划使用、税费征收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给以支持。
(5)城区中小学调整要以改造薄弱学校为重点,优化其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区域性均衡发展;合理划分学区,使各校生源负载均衡,消除大、小班额并存的局面。
(6)城镇用“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高中的调整,提倡地区间联合办学。
三、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确保调整顺利实施
(1)加大领导力度。中小学布局调整涉及教育、财政、计划、土地、城建、公安等部门多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必须加大领导力度,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把调整中小学布局作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大事来抓。要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那样实行市、县、乡分级负责制,把调整任务落实到各级领导。
(2)坚持县、乡政府统筹,一次性规划;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原则分步实施。
(3)做好工作,确保调整顺利实施。要克服阻力,切实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化解消极因素。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调整工作的实施。要把调整任务分解到县(市、区)、乡(镇)、村,建立目标责任制,纳入政府主管领导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内容。义务教育、扶贫项目、希望工程、危房改造等各种专项教育资金要向调整后的定点学校投入,运用经济手段推动调整工作的实施。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999年12月27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闽政〔2010〕2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教育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
合理规划中小学布局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008年,全省各县(市、区)开展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有力促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加快,现有中小学布局已不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为改变这一状况,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抓紧落实事关群众利益十项实事的工作方案》(闽委〔2010〕35号)的部署,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软件硬件并举,近期远期兼顾,有效完善中小学布局,使之更加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适应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新趋势,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方便入学,合理布局。小学1~3年级原则上就近入学。加强对保留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管理,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切实办好乡镇中心校,充分发挥中心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人口转移较大的地方积极推动中学向县城集中。做好人口密集的地方教育资源扩容工作,在新建城市小区以及非户籍人口居住集中地区,坚持学校布局与城市建设同步,避免“大班额”和因教育资源短缺而造成辍学的现象。
(二)统筹师资,县域调配。根据学校布点和县域内教师队伍情况,统筹调配师资,配齐配足学校教师,推动县域内中小学师资合理配置。对保留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加强师资配置,通过城镇或中心校教师“走教”以及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途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着眼质量,注重效益。以群众需求为依归,在完善布局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改造薄弱校,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加大对寄宿学生生活的补助力度,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规范程序,科学论证。根据学生数量、寄宿条件、保障水平等情况,对布局调整进行科学论证,提出每所学校的布局调整方案。对规划撤并的学校,应征求当地群众意见,并召开村民大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避免因布局调整不合理引发新的矛盾。全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并进行社会公示。
三、近期目标
至2012年,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师资调整基本到位,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就近入学,有效缓解城市“大班额”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再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比较合理的中小学布局,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不断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及人口流动的发展需要。
四、主要任务
(一)结合实施校安工程,调整中小学布局。各地要根据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求,进一步完善校安工程建设方案,实现提高防灾能力与合理布局相结合,提高校安工程的实效。2009—2011年完成重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无设防校舍和其他地区C级及以上危房779.84万平方米(详见附件1),2012—2013年完成6度及以上的校舍重建和所有校舍加固工作。通过实施校安工程,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七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洪涝灾害易发地区、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各级各类城乡中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其他地区按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消除安全隐患。
(二)推进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随着中小学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加重,要确保完成2008—2010年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全省新建或改造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103.8万平方米(详见附件1)。从2011年起省级寄宿制改造资金补助纳入校安工程建设统筹考虑。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重点加强人口转移密集区域、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和乡镇中心校寄宿生宿舍建设,扩大床位规模,进一步改善寄宿生学习、生活条件。全省至2012年要基本消除校外租房现象。
进一步完善“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的组织实施,逐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2011年秋季开学前寄宿制学校足额配备生管人员,并指定专人负责学校食堂、宿舍卫生。开展卫生、保卫、消防等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三)大力实施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各地要将城区中小学扩容摆在议事日程,科学测算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消除“大班额”所需学位,合理布局,加大组织推动力度。2011年,省级对新增的4.5万个学位进行补助(详见附件1),缓解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消除超大班额所需学位问题;2012年,根据工作进展情况,省级再补助新增学位4.5万个。各市、县(区)要结合校安工程,推进城区和乡镇中心学校扩容建设。
(四)积极合理配置师资。认真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10〕344号)精神,全面落实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根据布局调整需要,打破校界,统筹安排县域内教师资源,实现师资队伍优化配置。全面摸清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富余教师状况,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富余教师经过转岗培训后,分流担任紧缺学科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学校生管人员。转岗人员的教师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各设区市于2011年1月底前,分县(市、区)将富余教师有关情况上报省教育厅。
(五)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教育、交通、公安、运管等部门,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学生周末乘车难问题,科学制定保证学生交通安全和满足实际需要的周末客车班次、运行路线等具体方案,于2011年2月底前逐级上报至省教育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政府、村委会、社会人士等购买车辆,专门用于周末运送回家返校学生。有条件的学校配置校车,车况必须符合公安、交管等部门规定,并制定校车使用管理制度,指定专人管理。
(六)逐步实现班生额达标。全省中小学班生额原则上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执行,做到每班学生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生源压力过大的地方,加大城区中小学扩容工作力度,确保到2012年基本解决新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到2015年全省中小学班生额达到国家标准。
(七)妥善处置闲置校舍。闲置校舍优先保证教育使用,改建为幼儿园、成人学校、老年学校等,力争教育资源不流失。对农村地区不能拍卖、置换,产权属于乡镇政府、村委会的校产,可移交改建为村部、农家书屋、医疗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对闲置校产进行公开拍卖或置换,所得资金(校产)应专项用于学校建设及其他教育事业发展。
(八)完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服务体系。2012年前,形成覆盖全省的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服务体系,实现远程教育工程“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建成省级教育骨干网,基本辐射到农村中小学。加快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所有中小学校基本达到标准化配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中小学布局事关群众利益,任务重、要求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切实把完善中小学布局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各地要加强调研,增强前瞻性、科学性,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学布局规划。
(二)增强资金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省级财政按照《福建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省、市县承担比例,安排补助资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8—2010年所需资金按原定方案执行,2011年后所需资金纳入校安工程统筹安排。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2011—2012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补助,2011年省财政安排2.5亿元、新增学位4.5万个以上(每学位补助5500元),专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厅会同教育厅安排下达(详见附件2)。各地要根据各项建设任务,合理测算年度资金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安排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将本地区应承担的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律不得举债建设。积极将社会捐助、希望工程、定向援建等引导到完善中小学布局之中。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集中支付、封闭运行,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明确工作责任。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完善中小学布局的责任主体,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予以统筹督促、审核把关,于今年12月底前将所属县(市、区)新修订的中小学布局规划汇总报送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按原有的工作机制推进。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负总责,层层分解任务,统筹协调推进。省市县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程建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各地要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按照校安工程“八个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县级统筹机制,实行项目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办理工程前期工作、统一招标、统一调度学校周转安置房、统一调度资金、统一监督、统一验收。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积极推行项目联审联批联办,交叉受理、限时办结、提速提效。
(五)强化督促检查。将完善中小学布局纳入民生工程考核内容,及时跟踪、定期通报。通过教育督导、行政监察、效能问责、专项审计等渠道,采取分片包干督查、专项督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形成督查长效机制。
附件: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11月22日
关于2005—2007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晋市政办〔2005〕6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2002年以来,我市农村中小学布局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全市撤并小学772所,撤并初中31所,小学高段并点170余所,农村中小学校总数减少了24.9%。各县(市、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现提出我市2005—2007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工作规划及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党和国家有关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以全面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为主要目标,以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小学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和“小学低段就近入学、小学高段和初中相对集中”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调整力度,为我市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二、工作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目标。用三年时间,通过撤、改、联、并等办法,使全市农村中小学校总数减少30%左右。农村小学校数由现在的2229所减少到1554所,小学校均学生数由现在的86人提高到120人以上;农村初中学校由现在的147所减少到127所,校均学生数由现在的608人提高到700人以上。
(二)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求。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对一些规模较小、条件较差、效益较低的小学和教学点进行合并。除偏远、交通十分不便的山区仍要保留必要的低年级教学点外,其余的小学教学点进行调整,10生以下的学校予以撤销,10生以上的学校酌情而定。平川县全部取消三、四级复式,二级复式控制在10%以内;山区县取消四级复式,三级复式控制在10%以内,二级复式控制在20%以内。按照“小学一、二年级就近入学,三至六年级相对集中”的工作原则,每个乡镇重点建设好2~4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适当扩大中心小学规模,并发挥其骨干辐射作用。
(三)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工作要求。按照新的乡镇行政区划,平川地区1.5万至2万人口的乡镇设一所初中学校,2万人以上的乡镇可设2所初中。偏远山区1万至1.5万人口的乡镇可设一所初中学校,人口不足1万人的乡,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可以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可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划,安排到其他乡镇初中学校就读。适当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除九年一贯制以外,其他初中学校一般应在4轨及以上。对规划保留的初中学校,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满足学生学习、食宿、活动、实践的需要。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是小康社会建设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农村城镇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一定要从长远发展的大局考虑,本着对事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布局调整工作,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做好这项工作。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牵头,教育、财政、计划等部门共同组织规划指导,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落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作为“科教兴县、兴乡、兴村”的一项具体内容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列入乡镇干部年度考核之中,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规划实施;要明确责任,建立责任制,统筹协调教育、财政、计划、人事、建设、土地、环保等部门,共同做好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三)多方筹措教育经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布局调整工作所需经费进行统筹安排。从今年起,市财政设立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专项经费,并与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分配。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布局调整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要积极采取措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调动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
(四)妥善处理闲置资产。各县(市、区)要学习陵川县的经验,将乡镇撤并后闲置的乡政府办公用房拿出来改建寄宿制学校。农村乡镇集体闲置的厂房、公共用房,符合使用标准的可划拨或暂借给中小学使用。在布局调整中,被撤并的农村中小学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商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保证用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其他任何组织、单位和个人无权处理。撤并的初中校舍可以用来办完全小学,撤并的小学,可以用来办幼儿园、农技校,也可作为教师住房、中小学勤工俭学基地或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确认无利用必要的,可以通过置换、租赁等方式,用于保留学校的建设。
(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本辖区农村中小学的情况进行认真盘查摸底,对学校的布点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规划、精心测算、统筹安排。对于布局不合理的薄弱学校和危房比例较大的学校要坚决予以撤并。调整后保留的学校和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应尽可能设置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或人口集中的农村社区,同时要将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学校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场所相对集中,以利于教育资源共享。
(六)加强宣传,舆论先行。调整中小学校布局,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舆论先行,讲清道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务必加大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务必耐心细致地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因工作简单粗糙引发群众性事件,保持思想稳定、学校稳定、社会稳定。
四、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不搞一刀切。对规划撤并的学校,可采取先并后停再撤的办法进行。交通不便的农村山区要继续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决不能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二)认真处理好集中办学与方便学生入学的矛盾。要按照“小学低段就近入学,高段相对集中”的原则和“三有三统一”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并保证寄宿制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和后勤人员及其工资的足额到位。要切实提高规划保留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确保社会、家长满意。
(三)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重点研究和解决好联村办学的投入、管理问题,要通过建立联村办学董事会等形式加强协调,确保联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5年5月20日
广昌县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2004—2006年规划
广昌县教育局办公室 广教发〔2004〕10号
各中小学:
根据省、市有关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文件精神,结合我县现阶段中小学布局,新一轮中小学危房改造以及寄宿制学校建设、行政区划调整、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学制改革等实际情况,本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集中优势,实施规模办学、效益办学,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2004—2006年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一、基本情况
广昌地处武夷山麓,是抚河的发源地,辖1场6乡5镇,129个行政村,面积1612平方千米,人口23万,至2003年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5所,其中高中2所,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初级中学13所,完小98所,村小及教学点75个,另有幼儿园32所,在校中小学生40759人,其中高中学生(含职高)2880人,初中学生11954人,小学生25925人。
二、2001—2003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执行情况
我县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同时,根据《广昌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2001—2003年规划的通知》精神,对全县中小学布局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共撤并教学网点40个,其中撤并的初中2所,附中4所,村完小2所,教学点32个,网点改制15个。调整幅度为22.55%。
三、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思想
中小学布局调整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分步实施,规范管理,积极稳妥有序地进行,减少农村中小学的数量,扩大校均规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师生比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四、中小学布局调整编制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原则。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必须服从规划的统一要求,体现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必须纳入城乡总体规划进行布局规划,根据今后3年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中长期发展的需求和国家、省、市颁布的校舍建设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2.坚持规模效益的原则。中小学发展的人口集中地调整,季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效益人口数、服务半径、经济水平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调整。
4.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小学按照就近入学适当集中,中学按照相对集中,在生源分散的农村,通过布局调整建设一批寄宿制中小学学校。将初中建在乡镇所在地或人口集中的集镇,高中建在县城所在地。
五、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基本要求
1.坚持“五个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与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中小学危房改造相结合,与中小学学制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改建寄宿制学校相结合。
2.选址要求。新建或迁建学校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交通、学校布点满足学校用地,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3.调整要求。完小要向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和集镇集中。大力发展人口密集的所在地完小,扩大覆盖面。同时,新建一批寄宿制学校,满足山区、交通不便的四年级以上学生入学就读。
六、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设置要求
小学:城区小学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乡镇中心小学在校学生不少于250人;完小在校学生不少于150人;完小在校学生不足150人(不含学前班),取消完小建制改为初小,高年级学生并入附近完小就读或寄宿制学校就读。
初中: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00人以上。200人以下的初中撤并到附近初中或寄宿制初中,或改为九年制一贯制学校。
高中:办好广昌一中、广昌二中、广昌县职业高中三所学校。
七、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任务
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合理配置,规范管理”的原则,结合地理环境、人口分布预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计划2004—2006年将公办完全小学从现有的90所调减到85所,调整幅度为13.3%;公办初中保留13所,高中保留3所。
八、中小学布局调整措施及时间
1.加强领导。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涉及部门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县、乡(镇)分别成立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镇)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县教育局、乡(镇)中心小学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并抽调部分干部组成办公室,抓好网点布局调整的落实。
2.集中力量办好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和中心小学,有条件地将中心小学逐步办成寄宿制小学,扩大中心小学服务范围,有计划、有步骤地撤并部分完小和初小。
3.做好校产处理工作。在布局调整中撤并的中小学校的校产,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规划,用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4.通过中小学危房改造、布置调整、希望工程、招商引资等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小学。结合人口密度、区域、交通等实际情况,建8所寄宿制小学,将寄宿制学校附近的农村小学学生转入寄宿制小学就读。寄宿制小学布点:新安片区小学、头陂中心小学、驿前中心小学、塘坊中心小学、尖峰中心小学、赤水中心小学、千善中心小学、苦竹九年一贯制学校。
5.各乡(镇)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工作在2006年8月底以前完成。
广昌县教育局办公室
2004年3月9日
关于顺义区2006—2010年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地区和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精神,主动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需要,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特制定此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功能定位对教育的要求和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几年顺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通过调整结构、资源重组、盘活资产,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发挥其社会效益。
二、学校布局现状
(一)总体情况:顺义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取得了巨大成绩,城乡中小学校均衡发展,农村地区学校布局结构基本合理;城区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顺义教育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重新修编,未来几年,我区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将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同时区域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势在必行。
(二)教育资源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部分地区教育资源布局已不适应需要,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东风小学处于城市交通要道,且学生上体育课需要过交通干道;顺义三中处于城市中心地区,学生上下学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学校缺乏学生运动场地和活动场地,生均占地面积不足。
2.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目前六所职业学校相对分散,教育资源不便于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相对不集中,造成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一些职业学校处在城区中,随周边地区住宅开发显得与城市整体功能不符,给城市交通带来一定压力;再有现代制造业、空港物流业等大型工业园区的发展急需具有一定规模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之相适应。
3.部分小区开发建设教育配套设施不到位或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如裕龙小区有近8000户居民,2000名学生,由于没有初中学校,只能到顺义三中、五中或八中就读,学生的流动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4.一些学校缺乏再发展的空间,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扩展。顺义一中2003年成为北京市普通高中示范校,下一步要争办全国示范校,但离示范校的校园建设(占地)标准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顺义三中和东风小学作为全区的品牌校,同样受到地域的制约,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扩大。
三、布局调整的必要性
(一)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城区学校布局与城市建设和城市整体功能不协调的问题。
(二)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解决职业教育资源分散、实训基地缺乏、重复投资、效益低下等各方面问题。
(三)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加快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四、布局调整方案
(一)农村地区中小学、幼儿园调整方案。
1.原则:循序渐进、自然过渡,留足发展空间。
2.工作目标:原则上保留现有中学(完中5所、初中29所)、中心小学(29所)和中心幼儿园(19所)。
3.布局调整重点:逐步取消村小和完小;重点规划杨镇、李桥、赵全营、李遂、高丽营等地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二)城区及周边地区调整规划。
1.原则:总体规划、分期实施、轻重缓急、稳步推进。
2.工作目标:
(1)成立1个职业教育园区、改建2所初中学校、发展3所名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2)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发挥资源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同顺义区城市功能定位和总体发展规划协调一致,改扩建住宅小区依据市政府《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京政发〔2002〕22号)的规定配套建设公用教育设施。旧城地区改造和新城(含马坡、牛山、北小营、南彩等地区)开发建设,要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建设相应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
3.布局调整重点:
(1)组建顺义一中教育集团。
将顺义一中迁入仁和中学,对仁和中学进行扩建;将顺义三中迁入现顺义一中,使顺义一中和顺义三中形成教育集团;停建怡馨家园配套中学。
(2)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园区。
在城市周边征地300亩(预留教育发展用地200亩),建设8万平方米的职业教育园区。建成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实习、培训、考核综合基地,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将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职业学校、第一职业学校、劳动局技校、电大分校和农广校等六所中、高等职业学校搬到职教园区。2010年以后,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教育机构。
(3)调整结构,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
将东风小学本部和东校区(裕龙小学)迁入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西院,接纳裕龙、滨河等地学生。同时保留东风小学西校区(建新小学),满足建新南区、建新北区和怡馨家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
将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东院改建成1所初中校,接纳裕龙、滨河等地学生。
将教委、教研考试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迁到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新建的实训办公楼。停建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和体育馆。
将第一职业学校(含电大分校和农广校)改建为一所中学,停建望泉小区配套中学,解决南法信中学拆迁后的重建问题。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由常务副区长牵头的布局调整规划领导小组,由发展改革委、市政管委、建委、教委、计生委、财政局、规划分局、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交通局、经管站等部门参加,全面领导、协调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二)制定相应政策,通过停建怡馨家园、望泉小区和裕龙三区配套中小学等项目,盘活顺义三中、东风小学本部、东风小学东校区(裕龙小学)、教委、教研考试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等处资产,采用社会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仁和中学扩建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同时争取市资金支持,减少政府投入。
(三)区政府统筹规划,保证新建项目的建设用地、建设资金、工程进度、搬迁协调等各方面工作顺利进行。
(四)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纳入顺义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广泛征求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求得共识。
(五)认真总结顺义六中和顺义三中高中部搬迁、杨镇一中教育集团、东风小学重组的工作经验,并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保持社会稳定。
(六)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保证不因学校布局调整引发社会稳定问题。
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
2005年4月11日
关于2004年大足县部分中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方案
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政府 足府发〔2004〕45号
龙水镇、邮亭镇人民政府,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大足县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切实执行市教委《关于大足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批复》(渝教基〔2004〕13号),不断优化大足教育资源,全面提高大足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大足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认真调查、共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渝西经济走廊发展的历史机遇,坚持以教育兴县战略为统揽,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调整布局为突破口,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全面振兴大足教育,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调整原则
总体原则是:统一规划,一次合并;统筹管理,分步实施。具体原则:
(一)适度超前原则。充分考虑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分布、教育发展规模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预测,使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适度超前,做到科学规划、超前设计、一步到位,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二)科学合理原则。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向县城集聚”的总体思路,撤弱扶强,将规模小的初中合并到规划保留发展的初中学校。
(三)校产不流失原则。保证调整过程中教育资产功能转化而不退化,资产重组而不流失。通过撤并调整后,减少资金的隐性闲置和浪费,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
(四)稳步推进原则。在学校布局调整具体实施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先建后撤,确保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三、调整内容
(一)大足职中与大足县职教中心合并,组建为新的大足县职教中心。
(二)新利中学、子店中学、元通中学、邮亭中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邮亭中学。
(三)平桥中学、沙桥中学、龙水镇中合并组建为新的龙水镇中。
(四)顺龙中学、龙西中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龙西中学。
四、工作措施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县上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计经、教委、建委、人事、财政、编办、监察、国土房管、国税、地税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大足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指导小组,强化对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领导、统筹、管理、监督,确保调整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县教委在会同相关镇乡实施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的经济水准,分层次、分类型有序推进。同时把握好“四个结合”:一是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与校舍危房改造相结合,确保有限的危房改造资金用于规划保留的学校建设工程;二是与薄弱学校改造相结合,通过布局调整,实行师生分流、校产划拨,扩大合并学校规模,提高师资质量,提升学校档次;三是与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合并新建的学校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新标准进行建设,努力达到办学条件标准化;四是与行政区划调整相结合,着眼当前,面向未来,合理调整和设置校点。
(三)突出重点,稳步推进。以全县初中布局调整为切入点,创新和逐步理顺学校管理体制,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教育的大发展。
五、其他事项
(一)关于教师编制和经费问题。被调整学校的全体在册在编教职工,由新组建的学校按照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用)的原则进行聘任。对通过竞争未能上岗的教职工由县教委统筹调整到缺编学校工作。对合并到县直属中学的乡镇中学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由县财政局核实后,据实扣减龙水镇、邮亭镇政府的财政支出基数补充给新组建的县直属中学。新利中学、子店中学、元通中学、平桥中学、沙桥中学并入前所欠教职工工资由原所在乡镇政府负责解决,并入后教职工的人事、工资关系由新组建的学校负责办理,由县财政统发工资。
(二)关于债权债务问题。新利中学、子店中学、元通中学并入邮亭中学前的债权、债务由邮亭镇政府负责处理。平桥中学、沙桥中学并入龙水镇中前的债权、债务由龙水镇政府负责处理。大足职中与职教中心合并前债权、债务由新组建的县职教中心承担。顺龙中学的债权、债务一并移交给龙西中学承担。
(三)关于办学管理问题。合并后的县职教中心、邮亭中学、龙水镇中、龙西中学的学校领导班子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重新任命。被调整学校的所有学生和全部资产(土地、校舍、设备设施)一并移交给新组建的学校,原承担的辖区内义务教育由新组建的学校承担。新组建的四所学校在办学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可分步实施,在原学校设教学点进行管理。
六、纪律要求
(一)经费管理。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经县政府批转实施后,涉及调整的学校财务全部冻结,经费做到只进不出,特殊情况确需开支的报县教委审批。
(二)校产管理。经县教委和财政局清理评估的校产,合并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处置;合并后需要变卖处置的校产按县国资委有关规定办理,确保教育资产不流失。
(三)人事管理。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党纪政纪的规定,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自觉服从改革大局。学校领导必须坚守工作岗位,维护好校产和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教师要遵守纪律,严格服从组织管理和工作安排。
(四)违规处理。调整过程中,要坚决执行党纪政纪的有关要求,杜绝各种铺张浪费现象发生,对调整中出现的违纪违法行为,将按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从严处理;对情节严重、造成损失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4年6月29日
关于转发平阳县200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平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平政办〔2004〕9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平阳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的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拟定平阳县200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按照我县学校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2004年,我县要基本完成村完小的布局调整工作,规划撤并象山小学等13所小学(见附件一)和撤并部分小学的高年段学生,重点解决南雁、腾蛟、宋桥等乡镇的小学布局调整;撤销龙尾、桃源、朝阳、南麂等乡镇中心校的初中部,停招西湾乡中学、维新乡中心校的初一新生。
二、主要措施
1.积极筹措经费。我县2004年中小学校布局调整需扩建新建一些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为积极稳妥推进我县校网布局调整工作,今年,县财政要落实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小学校网布局调整的意见》(平政发〔2002〕108号),安排150万元作为校网布局调整的专项资金,依据各地各校工作到位情况,重点给予补助和奖励。同时,各地要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办学,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资金,努力改善并入学校的办学条件。
2.落实优惠政策。为了保证2004年我县学校布局调整规划顺利完成,今年我县将对校网调整的单位和学校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一是县教育局将根据各地各校实际情况,对寄宿制的农村小学,按每50名住校生配置1名生活指导师。二是撤并学校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学校。今年撤并的5所初中与停招初一新生的2所初中,均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校(见附件二)。三是减免收费。对撤并学校生活困难学生的住宿费、杂费等给予减免,并给予交通费等补助(见附件三),并入学校给并入学生所减免的费用,县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四是照顾并入学生。并入学校要专门成立并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指导小组,帮助并入的学生度过一段心理和生活适应期,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安心学习,坚决杜绝因校网撤并造成学生失学的现象。
3.切实加强领导。今年我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已进入重点攻坚阶段,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各地各校要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机构,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有效措施,切实完成本地学校布局调整任务,认真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附件:略。
平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4年8月25日
淄博市淄川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4—2006年)
淄博市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淄政发〔2003〕182号
根据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要求,结合当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淄川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2004—2006年)。
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教育现状
淄川区面积1000平方千米,人口6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68%,辖19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山区、库区乡镇8个。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08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9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15元。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招商引资收到成效,投资增势明显,工业发展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势头旺,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截至2003年年底,全区共有学校179处(包括教学点22个),小学142处(包括教学点20处),初中26处(包括教学点2处),完全中学2处,高级中学4处(包括1处普通高中,3处职业中专),民办中学4处,民办小学1处。其中,小学在校生43298人,1161个教学班;初中在校生22364人,443个教学班;完全中学在校生7264人,135个教学班;高级中学在校生7894人,168个教学班。全区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取得明显效果,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1521万元,规划改造危房面积11525平方米。先后投资1.5亿元,完成了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教育基础工程建设。全区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先后成为省级实验教学普及县、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区。但是,随着全区人口低生育水平的逐步稳定,农村学龄儿童逐渐减少,一些学校规模较小、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学校生存发展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全区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制约着全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统筹规划、注重效益、量力而行、分类推进”的原则,促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农村小城镇建设、教育初步现代化学校建设、农村幼儿园建设、学校危房改造相结合,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全区农村中小学布局战略性调整,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教育结构优化和学校用人机制健全、经费使用高效的目标,全面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效益,推动全区教育均衡、健康、快速发展。
三、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具体方案
按照“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发展,小学连片建设,学前教育规范办园”的思路,原则上每所完全小学施教服务人口1万人~3万人,每所初中施教服务人口3万人~5万人,每个乡镇兴办1处初中。全区学校由179处调整为69处,其中小学调整为38处(包括农村小学30处,城区小学6处,民办小学1处,特教中心1处),初中调整为14处(包括农村初中12处,区属初中2处),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7处,完全中学2处,高级中学4处,民办中学4处。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施分三步进行。
2004年,布局调整规划试点阶段。对全区学校布局情况进行摸底调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完成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撤并洪山镇车家小学等25处小学和教学点,改扩建杨寨镇金马小学等12处小学;撤并罗村镇二中等4处初中和教学点,改扩建龙泉镇龙泉中学等4处初中,并积极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试点工作。
2005年,撤并城南镇公孙小学等28处小学和教学点,改扩建东坪中心小学等14处小学;改扩建西河中学等2处初中。
2006年,撤并张庄乡张庄小学等51处小学,改扩建太河中心小学等19处小学;扩建淄川二中等2处初中,新建将军路小学等2处小学;在东坪等乡镇建成7处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建淄博第十五中学。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学校办学规模,提高学校办学效益。调整后小学在校生44215人,995个教学班,平均班额44人;初中在校生22123人,449个教学班,平均班额49人;完全中学在校生8758人,168个教学班,平均班额52人;高级中学在校生10972人,227个教学班,平均班额48人;民办中学在校生2782人,63个教学班,平均班额44人。全区完成布局调整规划累计投资19601万元,其中小学7083万元,中学12518万元。
四、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区里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教体、财政、人事、计划、建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加强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督促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对落实不到位、完不成任务的,严格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2.强化宣传,提高认识。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意义,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布局调整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区、乡镇财政要分别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并免除学校建设时有关配套费用;二是开征三项教育费,即城镇就业职工义务教育费、企事业单位职业教育费和旅馆业义务教育费,所征费用专项用于教育建设;三是贯彻落实《关于对乡镇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的通知》,认真开展好有关部门、单位对口支援乡镇教育活动;四是实行学校资产置换,保证置换资金全部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专款专用;五是动员社会捐资助学,鼓励学校、企业联合办学,鼓励广大群众自愿提供劳务支持和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六是认真核定投入标准,统筹安排经费,确保足额拨付,提高规划调整资金的使用效益。
4.严格管理,科学实施。区教体局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统一部署对全区教育情况的统计和汇总工作,本着“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制定具体的村小、初中撤并方案,改建、扩建好规划定点学校,并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5.统筹兼顾,优化资源。转变教育观念,把实施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村(居)布局相对集中、人口较少的乡镇实行九年一贯制办学,通过寄宿和校车接送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村庄学生的上学问题,进一步落实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深化教育改革,使全区学生享有同等的学习条件,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淄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4年3月18日
关于印发2001—2010年上杭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规划的通知
龙岩市上杭县人民政府 杭政〔2002〕41号
一、总体思路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面向需求,适应需要;分片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效益。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逐步形成能够适应大城关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新格局。
二、主要目标
(一)小学
1.近期(2002—2005年):小学五、六年级正处学生入学高峰期(2002—2003学年小学五年级学生为11372人,六年级学生为13760人),加上实施大城关战略及小学前移至六周岁入学,学生人数相应增加。根据预测,目前城区7所小学现有规模基本能满足发展需要,布局合理。农村小学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规划撤并完小35所、初小7所、教学点29个。到2005年全县保留完小84所、初小81所、教学点161个。
2.中期(2006—2010年):小学学生入学高峰期已过,招生基本正常,按全县10‰人口出生率测算,年生数3万人左右,规划撤并完小12所、初小40所、教学点24个。到2008年全县保留72所完小、53所初小、177个教学点,并保持相对稳定,正常运行。
(二)初中
1.近期(2001—2005年):满足“普九”需求,顺利渡过初中入学高峰期,统筹解决全县初中增加111个教学班带来的各种问题。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17周岁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0%以上,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98%左右。
2.中期(2006—2010年):初中办学规模逐步缩小,开始调整初中布点,走规模效益之路。自2010年起初中年招生数均在5000人左右,初中学校数调整为22所。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17周岁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5%以上,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99%左右。
(三)高中
1.近期(2001—2005年):加快高中教育发展步伐,现有6所完(高)中均挖潜扩容。把临城二中办成完中,新办一所高级中学。到2005年,全县高中招生班数达72个,招生数3791人。
2.中期(2006—2010年):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升高比率达85%,高中年招生规模达84个班,招生数4536人。加上部分毕业生进入职高、中专学习,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职业教育
1.近期(2002—2005年):稳定现有的三所职校,充实上杭职专的办学力量,扩大上杭职专综合课程班的办学规模。
2.中期(2005—2010年):扩大上杭职专的办学规模,把我县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上杭职专,集中力量把上杭职专办成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短期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校。
三、具体任务
(一)小学
1.近期(2002—2005年):根据预测,2002—2005年的3个学年度,城区7所学校学生分别为6923人、6751人、6524人;班级数分别为154个、150个、150个,根据现有规模基本能满足需要。
农村学校撤并35所完小(原则上指在校生数少于150人的完小,下同),即2002年撤并6所(临城镇3所,古田镇2所,才溪镇1所);2003年撤并6所(湖洋乡4所,溪口乡1所,珊瑚乡1所);2004年撤并9所(中都镇2所,下都乡2所,稔田镇1所,溪口乡1所,蛟洋乡1所,古田镇2所);2005年撤并14所(庐丰畲族乡4所,旧县乡1所,中都镇1所,兰溪镇2所,官庄畲族乡2所,南阳镇4所)。
2.中期(2006—2010年):2006—2010年的5个学年度,城区7所小学学生总数为6026人、5804人、5724人、5709人、5593人;班级数为134个、129个、127个、127个、124个,需继续保留7所小学,农村小学撤并完小12所。2006年撤并完小3所(庐丰畲族乡2所,才溪镇1所);2007年撤并完小1所(南阳镇1所);2008年撤并完小8所(才溪镇1所,官庄畲族乡4所,太拔乡2所,湖洋乡1所)。
(二)初中
1.近期(2001—2005年):全县初中连续三年增班,其中2001年23个,2002年41个,2003年47个,2004年全县初中总班数虽然减少了11个,但庐丰、茶地、白砂、蛟洋、才溪等乡(镇)仍然增班8个。2005年,上杭三中要创办成省级达标初中。
2.中期(2006—2010年):年招生数少于80人的初中停止招生,其原招生范围分别划归临近中学。到2010年,全县初中招生学校为21所,其中有3所初中达省示范初中标准,10所初中达省达标初中标准。
(三)高中
1.近期(2001—2005年):上杭一中、上杭二中从2002年起连续3年扩招,年招生班级数由12个扩大为16个,才溪中学、明强中学年招生班级数扩大为6个,古田中学、龙田中学年招生班级数扩大至4个。临城二中升格为完全中学,于2003年开始招收6个高中教学班,上杭高级中学于2003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为8个教学班。上杭一中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
2.中期(2006—2010年):全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8所完(高)中年招生规模趋于稳定,上杭一中、上杭二中年招生班级教扩大到20个班,县高级中学12个班,才溪、明强、临二(四中)各6~8个班,古田、龙田各4~6个班,2006年上杭二中力争成为一级达标学校,有2~3所一般完中成为三级达标学校。
(四)职业教育
1.近期(2001—2005年):至2005年,全县职校招生1000人,在校生达1900人。
2.中期(2006—2010年):2006年,全县职校招生1300人,在校生达2200人。至2010年,全县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数占当年初中毕业生数的85%。
龙岩市上杭县人民政府
200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