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测考试中,“前提型”题目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的出场率很高,但是有很多考生对此感到很“头疼”,什么样的题目是前提型题目?前提型题目怎么找前提?看起来很繁琐的问题其实是有小技巧的,中公教育在这里为大家梳理了一下怎么快速识别出“前提型”题目,以及做这种题目的小技巧。
>直播: 18H常识巧记 | 69.9元180个核心考点
首先,什么是前提型题目?怎么识别出前提型题目呢?
前提型题目的问法一般是:“使上述推断成立,必备的前提是?”;“得到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是什么?”所以在问法中看到“前提、假设”等字眼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道前提型的题目。
其次,怎么解题呢?
“前提”其实就是必要条件,所以找使结论成立的提前其实就是找使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指的就是这个条件对于题干来说是必须有的,也就是没有这个条件,结论就不成立)
接下来如何找必然条件就成了重点。
我们可以利用“反向验证法”来找前提。我们刚刚说要找使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必要前提,结论也就不成立了,所以反向验证法就是把选项否定后带回入题干中分析对结论的影响,如果带回以后结论不成立,那这个选项就是我们要找的必要前提;反之,这个选项就不是必要前提。
【例题】近来网上出现了一则有关“公务员绿色出行”的报道,即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使得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不再派汽车,从而大幅降低了公务汽车使用率。B市环保局负责人看了这则报道,认为引进公务自行车能缩减财政开支,于是决定也采取这种做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构成上述决定的前提条件?
A.B市环保局原来的公务活动主要采取汽车出行的方式
B.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有自行车取代汽车不会影响办公效率
C.B市环保局的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教育局相近
D.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结合B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是可行又可取的
【中公解析】答案选C。题干根据A市教育局通过添置公务自行车,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公务汽车的使用率,进而得出B市环保局也要引进公务自行车缩减财政开支的结论。A项,将该项反向代入,如果原来不采用汽车出行,那么就不需要用自行车代替汽车,题干结论不再成立,所以A项是题干成立的前提。B项,反向代入,如果此种做法影响了办公效率,B市就不能引进该举措,此时结论不成立,所以B项也是题干成立的前提。C项,反向代入,即使办公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不相近,也可以引进此举措减少财政开支,结论依然成立,所以不是必要前提。D项,反向代入,如果该方式在B市不可行又不可取,那么B市就不能引进,此时结论不成立,D项也是题干成立的前提。故本题选C。
中公教育相信通过以上的讲解,大家对于“反向验证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做题过程中还需要大家能学以致用,这样就可以轻松搞定前提型题目了。